招远的民间柳编技艺,可谓源远流长。据《招远县志》(清顺治、道光本)记载:“今人取其细条,火逼令柔屈作箱箧。”指的便是柳编技艺,说明招远柳编在清顺治年间(十七世纪中期)民间就已盛行,距今近四百余年。清末,招远柳编进入飞速发展阶段。《招远县志》(1990年本)描叙:“县内编织业比较发达,主要产品有条货、笆斗、席子、蒲草乾鞑子、草帽辫,其中条编业最盛。”30年代,编制白条货的主要有大转山堡、小转山堡等村,每年约产1.7万件,埠后、单家等村编制的笊篱、篓子,转山堡(大、小转山)、原家等村编制的笸箩、簸箕全省闻名。80年代,条编业恢复发展,除传统的产品外,果筐生产兴盛。2019年八月份以“招远柳编”为名申报了“烟台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招远柳编分两大类:一是白条货(条子去皮的),二是黑条货(未去皮的)。所用的原料一般是柳条,也可用荆条、桑条等。
招远柳编的制作过程可分五步,一是泡条子:将条子放于水中沤泡,柳条一般1-3小时,桑条、荆条等需七天以上。二是晾条子:将泡好的条子从水中取出,置于地窨中,至湿度和柔韧度适宜时,方可编制。三是分条子:将条子按大、中、小分为几等,各自放置备用。四是编制:用“梁子”作为辅具,严格掌握尺寸,这是柳编制作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要求精心制作,一丝不苟。五是修饰:用刀子将编好的成品打掉杂毛,使它光滑、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