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公告:自2023年1月8日起,新冠实施乙类乙管,对新冠病毒感染者不再实行隔离措施,不再判定密切接触者,不再划定高低风险区,防控目标由“防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实际上防控政策松绑始于2022年12月7日国十条出台之日,为保持疫情及相关政策平稳过渡,将2022年12月7日至2023年3月31日设为过渡期。
遭受了三年多的疫情洗礼,大家对病毒的心理路径经历了从疫情初期的谈之色变,到乙类甲管时期的渴望解封,再到“调整转段”期间的质疑彷徨,甚至不敢出门,大多数人对疫情有了切身感受,关注焦点也有所转向。什么时候能够摘下口罩?什么时候能够回归2019年以前的生活状态?
一、疫情松绑后我国新冠疫情形势如何?
中国疾控中心2022年12月25日发布的周报显示,中国本轮疫情在2022年12月下旬达到高峰,其后不断下降,各省走势基本相近,城乡也基本同步,门(急)诊人数、在院重症人数、在院死亡人数均呈现下降趋势,至2023年1月下旬全国整体疫情已降低至较低水平。2023年1月30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春节假期疫情未出现明显反弹,中国本轮疫情已近尾声。 现在本轮疫情已基本见底,疫情是否可以宣告结束了?
二、新冠疫情暂时还没有结束
本轮疫情的平稳下降并不代表疫情的结束。从病毒自身特点看,短期内不可能消失,与病毒长期共存成为各国专家的共识;
从管控政策放开较早国家的疫情发展来看,新冠病毒的不稳定性和免疫逃逸性决定了新冠反复感染在所难免;
从以往防控经验看,由于国际交流频繁,国外流行株很难挡在国门之外,大概率也是下波疫情的主要流行株;
从当前群体免疫水平看,部分高危重点人群疫苗全程接种率和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率还有上升空间,特别是自然免疫在我国尚处于薄弱水平,抵挡新的变异株入侵处于劣势;
从防治手段看,特效药效果和保供、疫苗防感染有效率、医疗救治能力、公共卫生资源分配的平衡性、群众自我防护能力都是制约疫情早日结束的脆弱点。当前在美国流行XBB.1.5、BQ.1.1、BQ.1、XBB和CH.1.1五种变异株[1],而这些毒株在我国目前只是个案,日后发展态势还是个未知数,本轮疫情国内各省的流行毒株也不尽相同,有24个进化分支[2],其交叉免疫力究竟有多大,尚不十分明确。
三、疫情的复杂性与病毒的多变性
自疫情发生之日起,人们就没有停止过对疫情结束的向望,各路专家纷纷出来答疑解惑,预测疫情走势,推算的疫情终结日从2020年夏天到2021年春天,一直到了今天。专家们说法不一,同一专家前后说法有时也不一致。正所谓人算不如天算,天有不测风云,不是专家不专业,只是病毒太狡猾,它不但变化多端,而且变化的速度也是有史以来最快的病毒。 另外,影响疫情流行的因素太多,情况也很复杂。你清零,他躺平;反弹防住了,输入又来了;此伏彼起,狼烟四起,防不胜防。但无论预测的对与错,都给我们以信心和希望,不然怎么熬过这三年?最终还是病毒选择了和解:我把致病力降低,你与我共存。
四、疫情走势预测
基于新冠病毒的变异性、传染性和破坏性强的特点,只有全球疫情宣告结束,我们才可以放心无忧。因此,对新冠疫情走势的预测,必须放眼全球,而不是拿本土或局部的数据进行数学模型拟合推算。疫情走势是由疫情防控效果决定的,疫情防控效果是由疫情防控措施导致的,而疫情防控措施大致分为围堵和缓疫两种。 围堵说白了就是监测隔离,发现一起消灭一起,让病毒走投无路,如果全球步调一致,很可能真的象初期有些专家预测的那样,在2022年夏天结束战疫,将病毒围死、困死,不跟它共存;
缓疫是综合运用监测、隔离、疫苗接种等手段压制疫情,最终通过自然免疫加主动免疫形成有效屏障,迫使病毒在免疫压力下朝着可预测的方向变异,和人类共存。 当前我国放弃了围堵策略,与世界各国一样采取的是缓疫办法,由于我国政策放开较晚,赢得了人民健康红利的同时,自然免疫屏障相对较为薄弱,病毒突发新变种(包括毒力较强变种)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加之境外其他国家已经存在的流行株,发生第二波、第三波疫情是大概率的,只是规模可能越来越小,直至人们没有太多感觉,成为一种地方性流行病。 据报道,日前美国总统拜登告知美国国会,他将于5月11日宣布美国结束新冠国家紧急状态;
日本政府1月27日正式宣告,5月8日将下调新冠疫情的防疫级别[3],从目前的第5类下调至第2类,即与流感看齐;
2月1日起,德国大部分联邦州将解除所有疫情管制措施[4]。我国4月1日乙类乙管过渡期结束,新冠疫情将正式步入常态化防控时代。
五、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强化“四方责任”,在乙类甲管时期疫情防控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无论疫情形势多么严峻,防输入压力有多大,都能在最短时间内实现“清零”,让人民群众有一个健康安全的工作生活环境。进入乙类乙管的常态化防控时代,应该更加强化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责任,让部门单位回归本职,更好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为此,应做到以下几点。 01 辩证看待新冠,以平常心对待新冠。新冠病毒变异到今天,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占绝大多数,无须再对它害怕恐惧,但新冠绝不是大号流感,可能将来是,但现在不是。战略上可以轻视,战术上必须重视,放开可以有,躺平不可取。
02 科学认识新冠,有信心战胜新冠。新冠作为一个新病毒进入体内,机体起初对它完全陌生,势必造成炎性反应,只是个体有差异,反应各不同。
少数反应激烈,如同风暴,破坏大;
大多数反应平和,轻风细雨,有点感觉就过去了;
有的完全没反应,不知不觉阳过了。 反应过程就是清除病毒的过程,完全清除了也有了免疫力了;不完全清除可能会再阳,即“复阳”。 当病毒的其他变异株再次侵入,机体已经认识了它爹、它爷等前辈,对它也会有所熟悉,大多数情况下,越熟悉反应越不敏感,如同流感,那时候疫情才是真的结束了。 03 改变新冠也要改造自己,学会与新冠共存。世卫组织专家说,毫无疑问,在可预见的未来,这种病毒将是人类和动物体内永久存在的病原体。人类通过主动和/或被动免疫,提高免疫水平,已经迫使病毒朝着逃逸免疫的方向变异,变得不再那么可怕。 疫情数据显示,重症和死亡患者大多是没接种疫苗的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慢性病人,也是抵抗力差的人。最根本的办法还是在流行季节提前接种疫苗。同时还要做好个人防护、保持良好卫生习惯以防止感染,平时坚持“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四大健康基石。正气内存、邪不相干,既防感染又防重症,何惧什么新冠、旧冠、新新冠。
结语: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全球疫情流行趋势和病毒特点,因时因势调整优化防控政策,让国人安全度过了病毒最凶猛的阶段,又选择了最佳时机放宽政策,顺应了人民呼唤自由的期盼,平稳度过了疫情最猛烈的阶段。 在刚刚过去的近两个月的时间,全国80%以上的公民与病毒短兵相接,亲身体验了感染、康复的全过程,对疫情不再恐惧,为下一步管控措施全面放开从心理方面、免疫水平方面、应对技能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球疫情大流行结束之前,大家仍不可掉以轻心,调整好心态,做好个人防护,把疫时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保持下去,巩固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